张同学在某平台上购买了一套化妆品,先付了50元定金,在“双11”活动时,付了尾款,优惠了300元,心里美滋滋。

付完尾款后的第二天,张同学接到了自称是“平台客服”打来的一通“客服来电”。
客服:您好,是张女士吗?您购买的XX牌化妆品在运输过程中,因运输车辆着火,货物遭到损坏。
张同学:啊,嗯,是的,是我,买的东西损坏了怎么办呢?





客服:出于歉意,我们将对您支付的货款进行全额退款,并支付10%的赔付款。可以加一下微信吗,把收到的验证码发给我,我们马上为您安排退款、赔付款。

于是,张同学就加了客服微信……微信聊天界面
您好!我是XX客服,现在对您进行退款、赔付款操作。请您把验证码发一下。
5782。
好的,马上给您办理。

只听“叮”一声,张同学账户收到1万元,她正疑惑。
这时,“客服”来电再次响起,“客服”声称,工作人员在转账时操作失误,输错了数字,希望张同学能如数返还多收到的钱。

成功转账后,张同学以为没事了。滴滴滴,短信怎么又响了?怎么会收到一条办理贷款业务的短信?短信显示张同学刚刚在XX贷平台办理了一笔10000元的贷款业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所谓的“客服”非法获取了张同学的个人信息,然后通过个人信息和张同学提供的验证码为其申请了网贷,并利用贷款平台业务短信延迟的漏洞骗其转账。这个因“操作失误”而多转的10000元,根本就是张同学的个人贷款!
至此真相大白,但却为时已晚,张同学被骗了10000元。

稿件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