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公布了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学校包哈申教授团队完成的《蒙医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自主研发基于“知识元”的“蒙医药古文献数据库”、构建“蒙医药古文献加工平台”;首创“蒙药查询”系统;建立“蒙医医史文物数据库”和“蒙医方剂数据库”等,获批4项软件著作权。该成果具有以下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创新
创建蒙医名家和方剂为核心的知识网络构建方法。该研究团队为了挖掘蒙医药古籍原创知识资源,创造性地提出蒙医名家和方剂为核心的知识网络构建方法。以蒙医名家的论述和用药经验为依据,以疾病为线索,将诊疗经验与信息相结合,对治疗某种疾病的多张名验方进行分析,得出其组方规律、用药特点、辩证规律,构建知识网络。
创建“知识元”为基础的数字化研究方法。该研究团队构建了蒙医理论特色的病症元数据24个、方药63个、外引六法23个、疗术33个等143个元数据,对100种蒙医药古籍基于“知识元”的知识表示方法进行标注,实现了以“知识元”为基础的古籍数字化研究。
二、数字化技术创新
该研究团队攻克了OCR软件不能识别蒙古文的技术瓶颈,创建规范标准。集中攻关蒙古文识别率,使OCR软件识别率达到80%,自主研发贝叶式蒙古文木刻原版古籍数据数字资源,为广泛开展蒙医药古籍数字化研究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首次研究制定了蒙医药古籍数字化元数据规范和古籍加工流程规范,提出四项原则,强调“元数据”必须符合蒙医药理论与临床特色,必须适用蒙医药所有古籍所载内容的解析标引数字化加工,必须满足网络用户方便使用,必须是蒙医药现代名词术语。以上原则为数字化统一性与规范性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切实提升了蒙医药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了古籍知识体系应用场景化。已在国内13个省的多家中医蒙医院、高等院校、国外4所院校推广应用,内蒙古电视台和内蒙古日报等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3次,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承办的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85次。引领了古籍数字化改革乃至传统医学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包哈申教授团队研究团队简介

包哈申教授团队主要从事蒙医药医史文化与文献教学研究工作。该团队于2016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蒙医文献学科于2018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学科。该团队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出版发行学术著作及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研发蒙医药相关数据库及知识库13个、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个。相关研究成果获批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第一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1项、八省区蒙古文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稿件来源:蒙医药学院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 终审: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