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科学研究的主要渠道,基金资助的项目数及完成情况已成为衡量科研机构、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十四五”以来,我校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明确“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发力”工作重心,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学校官媒推出“国自然项目”专栏,旨在通过展示我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入挖掘各团队在这些项目里碰撞出的智慧结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科研水平持续攀升,再创新高。
张星光教授团队获批项目的研究基础
该项目研究依托于yl23455永利官网实验室及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分子医学研究室,具备先进的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条件。该项目团队成员在动脉粥样硬化(ASCVD)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已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包括在国际知名期刊《Int J Cardiol》《J Epidemiol Glob Health》等上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该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高血压患者在LDL-C过低状态下通过影响lncRNA-FENDRR表达诱发脑出血的分子机制研究”等,为该项目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项目研究意义
该项目研究不仅揭示肉蔻五味丸的抗抑郁作用机制,还为其临床辨证应用提供依据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人口致死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内蒙古地区,其死亡率远高于全国水平。该项目聚焦于ASCVD的关键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旨在深入研究不稳定斑块的发病机制。通过揭示细胞焦亡在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该项目不仅有助于早期识别ASCVD高风险人群,还能为遏制斑块不稳定性进展、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供新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临床价值。
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该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RIG-I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其通过与ASC结合形成新型炎性小体,激活caspase-1,诱导细胞焦亡的发生。这一发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治疗靶点。此外,该项目首次探索了LDL-C作为RIG-I的有效刺激物,验证了高浓度LDL-C通过影响RIG-I表达促进斑块不稳定性进展的可能性,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项目假说及形成
基于前期研究,该项目团队成员发现高血脂状态下,特别是高LDL-C水平,会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进一步研究显示,LDL-C水平升高与RIG-I和细胞焦亡关键分子caspase-1的表达呈正相关。项目团队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巨噬细胞在稳定与不稳定斑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RIG-I主要在巨噬细胞中表达。基于发现提出科学假说:LDL-C水平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中RIG-I表达上调,上调的RIG-I与ASC等蛋白组装形成新型炎性小体,激活caspase-1,诱导细胞焦亡,最终导致稳定斑块进展为不稳定斑块。
项目主持人

张星光,博士,教授。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在动脉粥样硬化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研究。先后主持 26 项科研教学项目,目前在研的纵向科研项目16 项。其中,国自然项目 2 项、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项目 1 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项、厅级、校级项目 10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 57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16篇,中文核心收录18篇,CSSCI收录1篇。参编教材 15 部。连续两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及yl23455永利官网 2023 年度优秀人才奖。2022年,牵头组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团队,主要科学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及统计学方法在心血管病研究中的应用,注重学科交叉,关注心脑血管病及统计学方法的研究前沿,前期研究基础为开展重大心脑血管病防治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保障。
项目主要成员

张楠,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卫生检验与检疫教研室负责人。主要致力于心血管病和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免疫机制研究。研究血脂、血压、血糖等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分布及控制,以及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联并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分子机制及预防控制靶点。研究肿瘤免疫预防的分子机制,探索天然产物防治乳腺癌的机制、靶点。先后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1项、yl23455永利官网项目4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2区Top期刊)收录7篇、中文核心6篇、科技核心1篇。出版论著2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王凯,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神经外科学骨干医师;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神经外科学骨干医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体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尤其擅长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肿瘤,脑积水,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椎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吴日乐,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岐阜大学神经机能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后,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血管科主任。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委员、内蒙古青联常委、内蒙古侨联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三届青委、内蒙古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等职务。先后获得“西部之光”优秀访问学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才”、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荣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科技厅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多篇。荣获内蒙古科技厅三等奖1项、内蒙古医学会二等奖1项。填补多项内蒙古自治区神经外科空白手术,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神经脑血管外科。

闫涛,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及高危人群个性化干预措施的探究。近5年主持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SCI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2篇;出版论著1部。

李乐慧,硕士,环境与职业卫生学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环境中污染物与动脉粥样硬化、脑出血、脑卒中等疾病的关系,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研究。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徐肖倩,副教授,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职业卫生教研室教师。主持自治区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多项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10篇,教改论文6篇。参编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高等医学院校实践实验系列教材1部,副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3部。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

牛丽薇,讲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硕士,内蒙古预防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内蒙古卫生健康委计划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 1 项,yl23455永利官网青年基金项目1项、yl23455永利官网教改项目2项。参与多项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参编论著1部。

苏雄,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负责人,实验师。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论文《新时期下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优秀论文二等奖。
稿件来源:科研处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