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领航”计划是以学校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为试点,以临床教学岗位胜任力提升为导向,以教学团队建设及优秀教师培育为抓手,在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分批次、分层次培养一批优秀临床教师,进而带动其他直属附属医院及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形成崇尚教学、追求卓越的临床教学氛围,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临床教学“领航”计划包括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优秀临床教师培育两部分。其中,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实施“头雁”项目和“强雁”项目分层次开展,优秀临床教师培育通过实施“鸿雁”项目开展。
“强雁”项目——核医学教学创新团队
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核医学学科创建于2006年,开创了内蒙古核医学学科的先河。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梯队。

核医学学科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学科”,在复旦大学各医学学科排名榜华北地区排名前5位(连续7年),也是自治区医学领域唯一进入学科排名榜前五名的学科。该学科团队荣获“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草原英才团队”称号。中心获批“自治区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功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成员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青年讲师大赛”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等5项教学竞赛奖。主持教学改革项目3项,发表教学论文8篇。团队负责人王雪梅教授自2018年,多次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内蒙古医学会等会议上作教学科研主旨报告。参与自治区内外高校及医院教学培训30余次。




核医学教学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先进教学创新理念的开发应用。该团队通过融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鼓励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引入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医学人才,为我校核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主编《分子影像学》《核医学》《核医学》(案例版)“核素显像临床应用实例系列丛书”(《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疾病》《骨骼系统疾病》《泌尿生殖与神经系统疾病》《儿科与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血液与淋巴系统疾病》等8部著作),主要完成人参加指南共识及团标编写10余次。

核医学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简介
王雪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核医学与影像医学专业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核医学医师奖”“中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巾帼标兵”“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自治区医学会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2项,自治区医学会三等奖6项,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及内蒙古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各1项。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1项,自治区重点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省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主委、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医学会副会长等。担任美国ACNM及SNMMI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国际放射与核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



团队介绍
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核医学教学创新团队现有人员11人。其中,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7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4人、硕士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草原英才”4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2人;“新世纪321人才”5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人才”2人;“自治区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有芬兰国家PET中心、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等名校访问学者5人。团队成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仪器重大专项1项,部级课题2项,自治区重大专项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计划重点、重大项目10余项。团队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自治区医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1项,内蒙古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稿件来源:教师工作部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