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坚持善用党史这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同课异构,协同赋能,以丰富的党史资源,创新的教学方式,多样的课程设计,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建设。为讲好党的百年故事、发挥党史育人作用,学校结合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四堂一体”(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第二课堂”、“惟真讲堂”)的“大思政课”格局,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

教学相长,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教书先育己再育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体系,对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专家辅导、专题学习、课程教学研讨、线下参观践学等方式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力、研究力、宣讲力,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校组建党史宣讲团,通过“惟真讲堂”,集中到全校二级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工作。指导学生党团员、学生骨干组成党史青年宣讲团,走进团支部、社团、实验室、宿舍,宣讲党的历史和故事,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


同课异构,立足课程建设“主战场”。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真正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学校发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作用,通过开展校内、校外现场实践和线上实践教学活动,以研学实践、读书分享、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特色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示范课和参观红色实践教育基地,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在亲身体验中树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断增强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与创新中心”和学生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平台,通过开展“‘听我来讲思政课’——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党史学习读书分享会”和“‘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人文社科知识竞赛”,围绕党史上的英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宣传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功绩。


协同赋能,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百年党史是生动丰富的教科书,是鲜活的营养剂,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想源泉。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就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自觉将理论体系与历史脉络融会贯通,推动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把握历史规律、增强政治定力。学校持续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和手段。在目前开设的6门思政课中,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着的红色基因和党史元素,按照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逻辑,结合每门课程的教材逻辑,在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全面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通过专题式教学,进一步探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开展读经典原著活动,让学生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探索“党史”教育的结合点,拓宽党史教育知识广度,把握史与论的关系和尺度,提升党史教育学术深度,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通过课前布置、分组准备、小组讨论、主题演讲、小班实践等方式推动党史教育与课程内容自然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以具体的党史事件为载体,以鲜活的党史人物为对象,在专题式的党史教学互动中升华理论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以促进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将教学案例融合党史学习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激励报国之行。为提升育人实效,学校积极打造“行走课堂”,大力推广现场体验式教学、全景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先后组织师生到内蒙古展览馆、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乌兰夫故居、多松年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开展参观践学,学习研究党在内蒙古的历史,加强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党史学习中强化爱党爱国意识,持续拓宽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育人平台。同时,为更好地拓展教学手段,通过“学习通”平台,每门课都将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库,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立体感与思政教学的温度感。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整理报道:赵鑫 编辑:刘莎 审核: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