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起敕勒,千里苍茫
立足北疆,耕耘实干
何谓北疆医魂?
是马蹄踏雪时未曾迟到的诺言
是实验室里与布鲁氏菌鏖战的千万次死磕
更是刻进基因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诺言
在这里,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
而是56个民族共同捧起的、带有体温的答案
这里的故事是“扎根”的注脚——当北上广的霓虹在简历上闪烁,有人把青春押进基层牧区卫生院的药斗格,他们的皱纹里积着草原的沙尘,掌纹中刻着手术刀的锋芒,而心跳始终与“健康中国”的脉搏同频。在yl23455永利官网近七十载的办学历史中,涌现了无数以仁心仁术丈量生命维度的“医魂”人物。为充分彰显建校以来yl23455永利官网人在教育、医疗和科研工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学校党委宣传部在官网、官微、校报特开设“北疆医魂?人物志”栏目,并设“医者”“师者”“学子星光”“校友远方”等专题,这里既有解剖学先驱在煤油灯下绘制的第一幅人体图谱,也有青年教师在智慧教室中点亮的创新火种;既有医院专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也有基层校友在乡镇苏木卫生室写下的坚守日记。我们将以人物为经,以精神为纬,编织起北疆高等医学教育的精神图谱。
本栏目不载丰碑,只镌脚印——他们以身为烛,照亮的是“健康北疆”的版图;他们掌心交叠的温度,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种。请随我们走进这些未被镀金的故事:在生命最脆弱的褶皱里,在祖国北疆的风沙中,看yl23455永利官网人如何以仁心为甲,在苍茫大地上写下“大医精诚”的史诗。
金玮,女,满族,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1950年,金玮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后留校任教。1956年,金玮同家人一起在“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安家!”的号召下来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参与筹建内蒙古医学院。她曾担任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讲师,1988年晋升教授,1990年退休。曾任学校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内蒙古社会心理服务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妇联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荣获全国妇联和国家教委共同颁发的园丁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教育分会的创业元老奖等。
金玮教授的一生,宛若一幅笔意深远的画卷:自当年倾力筹建生理教研室,为其发展注入蓬勃根基;到在我校牵头创立医学心理学专业,进而推动整个内蒙古地区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她以远见与热忱,在医学与人文的交汇处种下繁花;她以教学传递薪火,以科研开拓疆界,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场崇高的等待,科学是一次庄严的远征。
初创岁月:生理学教研室的拓荒记忆
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初创之际,校址尚是一片黄土荒滩。支边而来的教师们暂栖于呼和浩特卫校的教室,总务战线的前辈们则日夜埋首于图纸与基建事务。尽管百废待兴、教学条件极度匮乏,学校仍毅然决定于1956年暑期启动全国高校统招,自此开启了年年迎新的办学征程。
时代的使命催生出紧迫感。生理学教研室的筹备工作随之紧锣密鼓展开:彼时教研室仅有3名教师,为解燃眉之急,学校紧急从山东医学院、大连医学院抽调3名骨干教师,又调配3位实验技术员,共同组成9人教学团队。这支初创队伍怀揣着拓荒者的热忱,在陋室中开始了教材编撰与教学方案的打磨,为迎接首届56级新生蓄力。与此同时,教学主楼的设计图纸也迅速敲定。这座三层建筑中,不仅规划了三个可容纳240人的阶梯大教室,更在二楼东侧为生理学教研室划拨了半层空间——四间实验室、一间带洗手间的手术室、一间会议室、一间库房、一间实验准备室,外加五间教师办公室。室内的桌凳橱柜皆由老师们亲手布置,斑驳的墙壁与简陋的陈设间,终于撑起了一方教书育人的天地。
从黄土荒滩到初具规模的教研阵地,前辈们以“白手起家”的坚韧与“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为内蒙古医学院的成长埋下了第一块基石。那些在艰苦中绽放的智慧与热忱,至今仍是滋养后来者的精神源泉。
生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深邃的学科,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基的科学。作为实验课程的首任“总管”,金玮教授不仅承担着108节实验课的授课任务,更肩负起实验室初创期的统筹重任。
实验室创建之初,从实验项目与示教内容的筛选、实验器材的清单拟定,到手术室装备的系统配置,每一项方案都需在教研室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再提交教材科远赴国内各大城市采购。即便是授课教师提出的课堂挂图需求,也由“总管”统一汇总后交由教材科落实。小到一张图表的尺寸规格,大到成批仪器的选型议价,实验“总管”事无巨细皆需亲力亲为,终日案牍劳形,却始终以严谨态度保障着教学链条的每一环顺畅运转。
金玮教授根据生理实验室房屋的条件,建造了两间条件反射室,这在当时是学校其他教研室所没有的,甚至国内许多兄弟院校也没有的建设。在实验室示教课中有一项慢性实验犬的条件反射,必须在特定环境中完成,这项实验首先需要把实验犬手术后,做成慢性永久性的唾液漏,伤口愈合后进行强化训练,待阳性效果稳定后就可以给同学们演示了。建造这一特殊的反射室是金玮教授的专长,她在中国医科大学时曾亲自参加过“静默之塔”的建设,那是一栋完全按照苏联生理学之父巴甫洛夫设计的原稿建造的一栋隔音、避光、防震的特殊建筑。金玮教授亲自设计建造了条件反射室的隔音室及观察室,亲手绘制器材图样并在北京玻璃厂定做。这项慢性实验犬的条件反射实验在生理实验中是唯一一个高级神经活动的项目,实验繁琐、难度较大,金玮教授凭借着在沈阳时的学习科研经历复制出了这项实验过程。经过一轮教学后,全年级同学轮流学习这一条件反射示教课,这个示教也成为金玮教授的得意之作。当实验中阳性条件反射的效果直观呈现时,同学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交首称赞——他们终于亲眼见证了实验犬身上那微妙却真实存在的心理活动。
金玮教授对生理实验的热爱,到了近乎痴迷的境地。而两项凝聚着她心血的发明,更让这份热爱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其中之一是她发明的玻璃烟鼓:让曲线在光影中“说话”。传统示教用的金属烟鼓,始终存在曲线显示模糊的难题。金玮教授大胆提出改革方案:以玻璃替代金属鼓面——她巧妙利用解剖室闲置的标本玻璃缸,截去底座后糊上烟鼓纸,又在中轴处加装电灯泡。当熏黑的玻璃烟鼓转动时,描画的曲线会划去表面黑烟,而鼓轴中透出的灯光穿透玻璃,将这条“亮线”清晰地投射在鼓面上。原本朦胧的波形瞬间变得锐利如刻,学生透过玻璃便能直观捕捉每一个生理信号的细微变化,教学效果较金属烟鼓提升数倍。其二是发明了水银传动式脉搏描记装置,用“小创新”破解“大难题”。针对传统机械式脉搏描记器波形矮、降中波模糊的缺陷,她另辟蹊径:以水银传动替代机械结构。装置核心是一个适配狗桡动脉的小木罩,通过管道连接水银检压计,再将信号直接描记于烟鼓。这一设计让脉搏波形高度可达3公分,降中波的每一个起伏都清晰可辨,远超仪器公司产品的精度;更难得的是,整套装置取材简便、成本低廉,却实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突破,成为实验室里最受师生欢迎的“明星设备”。
从玻璃烟鼓的光影巧思到水银装置的精准传动,金玮教授的发明从未追求复杂的技术堆砌,却总能直击实验教学的痛点。她以“痴迷者”的执着与“创新者”的敏锐,将对科学的热爱转化为看得见、用得着的教学工具,不仅让抽象的生理信号变得“可视化”,更用智慧点亮了后辈学子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这些发明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在方寸之间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实验室里”——这正是一名教育者最珍贵的贡献。
从无到有的医学心理学
在金玮教授与同事们孜孜不倦的耕耘下,内蒙古医学院的生理学教研室如一棵破土的新苗,渐渐抽枝展叶,终成郁郁葱葱之态。然而,金玮教授却从未在这片已开垦的园地里驻足,她似一位永远的旅人,目光望向着医学心理学的新领域。1980年,金玮教授成为由北京医学院举办的“医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第一期学员。当时,国内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都不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但在金玮教授看来,人不单单只是一个生物个体,更是一个社会个体,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学成回到内蒙古之后,她坚定信心,整个人像上了弦一样,四处奔走,广泛宣讲,为内蒙古医学院医学心理学的设立以及自治区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宣讲与推广劳心劳力。她集中精力讲授医学心理学课,课程从开始的二十节讲座,提升到二十节选修课,还开展了多项医学心理学临床内容,像智力测验、心理咨询、人格评定等等。在师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中(仅两名教师),金玮教授毅然牵头创办心理治疗室,让专业心理支持的微光穿透了时代的局限。与此同时,她在三尺讲台与社会科普间架起桥梁:不仅肩负着学校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核心教学重任,还举办超千场涵盖心理健康、生殖健康、婚姻家庭等主题的科普讲座。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让医学温度抵达每个生命”的朴素信念。
作为内蒙古医学心理学领域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金玮教授通过开创性的教学体系建设、大量的学术著作(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广泛的社会科普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为内蒙古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专业化和普及化。她积极参与促成了医学心理学会及教育心理学会在呼和浩特的设立,并在内蒙古科协申办了内蒙古心理卫生协会,与国内各医学院校交流、合作,互通发展信息。作为硕士生导师,她耐心培养心理学专业研究生,长期负责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命题和评审工作,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心理学应用人才。
用教学点亮知识,用科研延续探索
金玮老师以“用心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用爱点燃每一颗医心”为教学初心,教学成效卓著,被公认为讲课精彩、深受学生喜爱的良师。有一次,在给师资进修班的同学通过示教讲授“循环”理论时,她提前让技术组准备了一套蛙心灌流的示教。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金老师把蛙手术板、实验蛙、灌流管、手术器材、各种试剂等放到了讲台上,站在讲台上完成了全部手术。这个实验一般要用五条线进行结扎,而她只用三条线来结扎套管,操作高效精准,引得包括北师大等校教师在内的学员纷纷们赞叹“真漂亮!”。上课后,金老师用这套灌流让学员们逐步观察钠、钾、钙离子及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对心脏肌肉的作用,同时对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作用也能理解的很透彻。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国家卫生部生理学测试比赛中,金老师指导的两名学生在北医、上医等名校参与的竞争中斩获第二名,充分彰显其教学成果。
金玮教授还主持完成了“关于胎教的实验研究”的课题。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胎教(如周文王之母太任的实践),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孕期保健理念之一。它强调通过母亲的行为、情绪和环境来影响胎儿,其核心是“外象内感”的哲学观。然而,这些记载属于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辨,在其提出后的数千年里,并未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性验证。因此,其具体的功效和机制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科学性待定。金玮教授通过条件反射原理验证胎教科学性:在胎儿20周时建立“呼名条件反射”并成功记录阳性反应,该反射持续至其出生后,证明胎儿具备学习能力,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医学论坛报”,引发国际同行的积极反响和研究兴趣,成为胎教科学性的重要实验依据。
金玮教授参与完成了内蒙古科委的委托项目“少数民族儿童素质调查”,负责从心理学角度筛查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这项计划堪称一次浩大的学术远征,历时四载春秋,她带着一届届研究生,驰骋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的辽阔草原,他们的足迹,划过牧人的毡房,掠过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村落,也停留过鄂伦春与鄂温克族的山林之间。这一场田野追寻中,对上万名各族儿童进行了细致的筛查,最终成为自治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内容最详实的一份童年样本。当这项研究最终化为科研成果,它不仅赢得了自治区科研论文一等奖的最高荣誉,更仿佛一首无声的史诗,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最鲜活、最蓬勃的生命脉动。
国粹文化的守望者与弘扬者
金玮老师四十年的执教生涯,如同一盏长明的灯,在时光里安静而执拗地燃烧着。人们总说她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可机器不会累,人会。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寻常课堂上,六十三岁的金玮教授刚结束两节大课,正要放下粉笔,忽然喉咙一紧,空气像被什么掐断了。她短暂地失去了呼吸……后来,这样的瞬间越来越多,像潮水一次次漫过胸口,她这才去就医——诊断结果是:肺组织纤维化。1990年,金玮教授不得不离开她热爱的讲台,粉笔灰飘落,教室的门在她身后轻轻合上。
但金玮教授并没有停下脚步,童年那个被丝竹锣鼓点亮的梦,此刻被病痛重新擦亮。每一天,她都以喊嗓练声的方式,延续着自己与京剧的对话。气息要更绵长,音准要更精确——那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一个人与自身生命的谈判。后来,她代表内蒙古站上了全国京剧票友大赛的舞台,面对一千四百多个竞争者,她竟摘得了最高奖!那一夜,“十大名票”的桂冠为她加冕,而《光明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则把她的名字推向了更远的地方。1997年,她远渡重洋赴美交流,在那里的华人票友圈中,她温柔而坚定地纠正着一个时代的误解:“国内只是‘八亿人口八出戏’(样板戏)”,她说:“国内不是只有八出戏,我们的根从未断过。”她用一字一句、一板一眼,缝合着因岁月和距离而产生的文化裂缝。回国后,她和丈夫选择定居大连,渤海的风吹过阳台,她偶尔会面向大海吊一段嗓,声腔如水,融进无边蔚蓝。
金玮教授的一生,不是一个关于牺牲或成就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如何与疾病共处、与遗憾共生,又如何让生命在限制中再次绽放的叙事。她从未离开过讲台,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授课——用命运授课,用京剧授课,用一呼一吸之间的坚持,授课至今。她像一座灯塔,其光芒照亮了无数内医人的征途,引领他们迈向医学的星辰大海。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璀璨的医学星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无论您是在校师生、毕业校友,还是关心医学发展的社会人士,都请与我们一同翻开这部“行走的校史”。如果您身边有值得书写的医学人物故事,欢迎通过投稿提供线索,让我们共同续写“北疆医魂”的新篇章!
?版权归yl23455永利官网党委宣传部所有,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获取授权。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敖民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