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公布了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郭世炳教授研究团队《微小核糖核酸-22在骨肉瘤进展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该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骨肉瘤的发病及耐药分子机制研究。2014年,率先在国际上报道miR-22与骨肉瘤进展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系统性地研究了miR-22在骨肉瘤发生、发展及耐药性中的作用机制,将miR-22由点及面地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也探究了其中诸如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对细胞自噬的靶点、通路进行了深入探讨。鉴于miR-22对骨肉瘤细胞的抑制及对化疗敏感性的积极作用,miR-22可能为一个重要的抑癌因子,这一发现为研究骨肉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和开发这种疾病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
《微小核糖核酸-22在骨肉瘤进展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中5篇代表作中,4篇已被SCI收录,1篇被CSCD收录。
郭世炳教授研究团队介绍

郭世炳,男,中共党员,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骨肿瘤知名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科技部专家库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肿瘤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骨肿瘤学组主任委员等多个社会团体职务。主持的“肢体骨巨细胞瘤个体化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课题获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肢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获2020年度内蒙古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年来,郭世炳教授专注于骨与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先后开展了骨肉瘤与软组织肉瘤综合保肢术、人工半肩关节、定制型全肘关节、定制型髋膝关节置换术,骨盆肿瘤的半骨盆切除及假体重建。在他的带领下,骨肿瘤研究团队始终将目光瞄准国际、国内医疗前沿领域,有力推动了二附院骨肿瘤临床工作的不断发展。骨科高难度的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外科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治区领先水平。近年来,3D打印保留关节的假体置换治疗肢体恶性肿瘤等10余项骨肿瘤外科新技术首次在自治区内开展。面对骨感染这一临床治疗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目前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抗菌素骨水泥棒技术,制备繁琐复杂,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模具制备抗菌素骨水泥"髓内钉"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缺陷,目前已治愈骨髓炎骨感染40余例,此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该研究团队围绕骨肉瘤化疗耐药性研究、肉瘤细胞自噬、骨巨细胞瘤发病机理等基础领域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际学术期刊(SCI)发表学术论文12篇。在《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稿件来源:二附院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 终审: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