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起敕勒,千里苍茫
立足北疆,耕耘实干
何谓北疆医魂?
是马蹄踏雪时未曾迟到的诺言
是实验室里与布鲁氏菌鏖战的
千万次死磕
更是刻进基因的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诺言
在这里,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
而是56个民族共同捧起的、带有体温的答案
这里的故事是“扎根”的注脚——当北上广的霓虹在简历上闪烁,有人把青春押进基层牧区卫生院的药斗格,他们的皱纹里积着草原的沙尘,掌纹中刻着手术刀的锋芒,而心跳始终与“健康中国”的脉搏同频。在yl23455永利官网近七十载的办学历史中,涌现了无数以仁心仁术丈量生命维度的“医魂”人物。为充分彰显建校以来yl23455永利官网人在教育、医疗和科研工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学校党委宣传部在官网、官微、校报特开设“北疆医魂?人物志”栏目,并设“医者”“师者”“学子星光”“校友远方”等专题,这里既有解剖学先驱在煤油灯下绘制的第一幅人体图谱,也有青年教师在智慧教室中点亮的创新火种;既有医院专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中国声音,也有基层校友在乡镇苏木卫生室写下的坚守日记。我们将以人物为经,以精神为纬,编织起北疆高等医学教育的精神图谱。
本栏目不载丰碑,只镌脚印——他们以身为烛,照亮的是“健康北疆”的版图;他们掌心交叠的温度,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种。请随我们走进这些未被镀金的故事:在生命最脆弱的褶皱里,在祖国北疆的风沙中,看yl23455永利官网人如何以仁心为甲,在苍茫大地上写下“大医精诚”的史诗。
在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代代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见证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期“北疆医魂·人物志·师者”,我们走近yl23455永利官网原副校长、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志跃教授,聆听他讲述职业生涯故事。
一、初心如磐:教育之路的起点与坚守

谈起踏入医学教育领域,那是源于一份执着的热爱与使命感。1982年,作为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内蒙古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刘志跃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并选择进入了基础医学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这次选择缘于他敬佩和崇拜的恩师李继儒教授。李继儒教授是内蒙古医学院建校元老、病理生理学学科的先驱及奠基者,其严谨治学的风范和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不仅濡染了刘志跃教授的治学底色,更成为其教育生涯扬帆起航的精神灯塔。

在当时,对教师登台讲课要求极为严格,在留校近五年的时间里,他认真扎实做好每一项基础工作,先听主讲教师的大课,通读教材,再从学生的实验课带起,一步步走上讲台。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李继儒教授的教诲:只有反复夯实专业基础,深刻领会理解教材内容,方能胜任理论大课的教学工作。从踏上讲台起,刘志跃坚持一线教学几十年如一日,将《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打造为自治区精品课程,他所带领团队获评成为“自治区教学团队”,他也获得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和“自治区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二、勇立潮头:见证与推动教育变革
刘志跃教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他历任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兼实验室主任、基础医学部副主任,研究生院院长,科技处处长和学校副校长,亲历和见证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尤其是作为学校评估材料组负责人参与过学校2001年、2007年两次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1年,作为基础医学部分管教学副主任,刘志跃教授扛起部门迎评重任。彼时,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匮乏、经费紧张,重重困难横亘眼前。评估期间,学校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赢得专家由衷赞叹:“在艰苦条件下,为边疆医疗事业培育众多医学人才,了不起!” 赞誉背后,刘志跃教授也清醒认识到,学校在教学投入、专业建设等方面与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存在显著差距。这次评估成为学校发展的转折点。此后,学校积极筹措办学经费、革新管理模式,迈向跨越式发展道路。2003 年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后,锚定更名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标,强化教学核心地位,开启发展壮大的新征程。
2007 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刘志跃教授担任学校材料组组长,勇挑大梁。学校成立专项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靠前指挥,层层压实责任。近 4 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日夜鏖战,对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核查,完善自评报告、规章制度与教学规范。精梳细理、凝练整合数份材料,全面立体呈现学校办学理念、定位、师资队伍、教学实力等内容。全校师生勠力同心,最终在评估中斩获“优秀”等次。此次评估推动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培育、教学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更为学校更名、申博、专业认证及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筑牢了根基。
三、育人匠心:镌刻在时光里的教育温度
刘志跃教授从病理生理学讲台起步,在医学教育多岗位的深度淬炼中,成长为教学科研并重的医学教育领域专家。他作为专家多次参加过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教学评估以及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等项目的评审。多岗位的锻炼使他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以及医学院校教学规律、运行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一个岗位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实践都是能力的升华。在多元角色的历练中,其教育视野不断拓宽,管理能力日臻成熟,对学校全局工作的理解和驾驭愈发深刻。
在学校工作40多年的刘志跃教授,用近半个世纪诠释着“知行合一”的坚守。他扎根北疆热土,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躬身耕耘筑牢学科发展根基,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突破医学难题,以春风化雨的育人智慧点亮学子心灯,以赤子之心守护医学信仰的纯粹。正如他抚摸着校史馆的老物件所言:“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我愿做传承者,让这所学校的精神血脉永续流淌。” 这份对教育的执着与赤诚,正是后来者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当我们采访完走出博物馆,刘志跃教授看着博物馆前伫立的雕塑,他抚摸着石碑上1956年学校建校奠基的印记,眼神里充满着对往昔岁月的深切眷恋,也饱含着对学校未来的期许,嘴角的笑容里有对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的笃定,亦有对 “下一个七十年” 的无声邀约。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无论您是在校师生、毕业校友,还是关心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人士,都请与我们一同翻开这部“行走的校史”,让我们共同续写“北疆医魂”的新篇章!
图文来源:宣传部 编辑:刘莎 复审:赛音德力格尔、姜玉霞 终审:安志新